土壤养分检测仪、肥料养分检测仪优质供应商

从土地到云端:“北国凌源”开启数字乡村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11-13 来源:行业新闻

        

  秋高气爽,万物渐丰。记者跟随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帮扶团队走进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的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一片生机勃勃,一排排黄瓜秧苗整齐排列,百合、郁金香含苞待放,育苗棚里,工人们精心培育着这个季节的新生命;大棚内环境监视测定控制、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现代设施设备,为农作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长条件,使得即使在秋季,这里依然绿意盎然,呈现出别样的迷人“丰”景。

  据悉,2022年,在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指导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聚集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信息化发展,使用网络站点平台企业捐赠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善款中的2000万元启动数字乡村聚力行动示范村建设公益项目。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成为入选示范村建设资助的10个项目之一。

  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在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建设完善环境传感器监测系统、温室加温系统、温室降温系统、温室外遮阳系统、温室补光系统、智能放风及卷帘系统、水肥药综合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病虫害自动诊断系统、墒情监测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检测系统、数字农业平台共计12套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

  图为工作人员在土壤检测化验室用植物病害快速诊断仪对植株营养体进行仔细的检测 记者梁天天/摄

  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总占地231.65亩,以工厂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高新品种示范、高新技术研发推广为经营主导,是东北地区最大最正规的种苗繁育基地、最大的测土配肥中心和辽西绿色蔬菜无土栽培生产示范基地。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设施蔬菜全过程精准作业与管理,实现了种植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效益化。

  “我们的生活现在是忒好嘞,这都归功于数字农业。这几年,我家的大棚也应用了很多智能化的设备,现在只要打开手机,不到1分钟的工夫,大棚里的各种信息就都能看到了。以前,我和丈夫两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靠我一个人就可以了,种菜越来越轻松!”村民张艳华激动地表示。农业遥感、物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只需打开手机app,育苗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各项数据清晰可见,轻触显示屏就能够最终靠大棚里安装的升温系统、降温系统、遮阳系统、补光系统等设施,进行远程操控灌溉、施肥。除此之外,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有限公司使用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帮扶项目提供的测土配方施肥监测系统对土壤的检测,进行数字智能化配方,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大量化肥的盲目投入,做到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还大幅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数字乡村建设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在歪脖杖子村,蔬菜种植大户乔华为了让自己种的菜有销路能“走出去”,她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通过参加村里组织的电商销售培训,她掌握了电商销售技巧。如今,乔华用网络直播销售的方式走向“市场端头”,成功拓宽了销售经营渠道,不再担心销路问题。乔华激动地说:“以前,销售农产品是我的心病,但现在,网络直播卖菜让我摆脱了这一困扰。”

  为了更好地让数字乡村示范村起到一村引导一乡,一乡辐射一市的带动性作用,帮扶团队同凌源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商务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花卉局、生态环境局、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相关负责同志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开展了交流座谈会。座谈会上,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副书记任俊生介绍说:“歪脖杖子村通过智慧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幅度的提升了本地农民们对数字化智慧农业的认知,慢慢的变多的农民乐意参与进来。”截至2022年底,歪脖杖子村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到150人。预计到今年年底,本村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将突破200人,智慧农业生产基地覆盖率将达到70%。帮扶团队随行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延龙在座谈会上为凌源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思路。张延龙指出,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能够准确的通过自身条件普及“数字家庭农场”,通过数字化管理的跨地域性立足本村,推广其他村,打造品牌产生溢价,提高更多农民的收入。凌源市副市长任浩表示,未来凌源市将以25万亩设施农业数字化发展为撬动,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打造数字化示范园区,实际做到“数字利民、数字富民、数字惠民”。

  在这个连接东北与华北的要冲,凌源城正如凌源牛河梁站一样,奔腾向前,进入新的时空和发展格局。数字乡村建设为凌源创造了新活力,连接了农村和现代科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凌源市正成为数字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东北向京津冀开放的“西门户”。这个城市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彰显着数字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数字农村建设的引领下,凌源不断走向新的格局,为整个地区注入新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愈发清晰。从土地到云端,“北国凌源”未来可期。(记者梁天天)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慢慢地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